程維明研究員牽頭編制的《地貌類型分類與編碼規(guī)則》(GB/T 44060-2024)國家標準發(fā)布實施
5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程維明研究員團隊牽頭起草的國家標準《地貌類型分類與編碼規(guī)則》(GB/T 44060-2024)在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發(fā)布施行。該標準擬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海陸一體化的地貌類型的分類與編碼規(guī)則,其主要目的是統(tǒng)一大中小比例尺地貌分類的指標體系,解決多尺度地貌類型等級分類缺乏等級性和層次性的問題。為我國建立一套基于編碼體系的跨尺度地貌類型的自上而下的細化、自下而上的綜合分類方法,為該領域的科學研究提供基礎,也為全國地貌本底條件的調查提供準確一致的標準依據。(https://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19B8508AEDC54286E06397BE0A0A616D)。
該標準任務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提出,自2017年3月立項,歷經7年時間,先后經歷立項啟動,起草階段,征求意見,送審階段,報批階段多個階段,對每個階段不斷進行審查、修改、回復和完善,通過國家標準委相關部門的評審和批準予以發(fā)布?!兜孛差愋头诸惻c編碼規(guī)則》 由TC230(全國地理信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主管部門為自然資源部(測繪地理)?。
該標準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牽頭,聯合蘭州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太原理工大學等7家單位共同完成。由程維明、周成虎、潘保田、李滿春、湯國安、蘇奮振、王隨繼、吳自銀、趙榮、趙尚民、秦承志、李炳元、申元村、尤聯元,共14位專家學者組成的起草組參與了此標準的編寫和修改。
考慮到作為通用標準的系統(tǒng)指導性,該標準規(guī)定了全國統(tǒng)一的陸地與海底地貌類型的分類原則與分類體系,給出了1:400萬、1:100萬、1:25萬和1:5萬多尺度地貌類型的分類與編碼方法。該標準適用于我國陸地與海底地貌的信息提取、綜合分類、專題制圖、數據集成與建庫、統(tǒng)計分析等。
在分類方案上,該標準將地貌類型分為三等九級,三等即基本形態(tài)綱、成因類、形態(tài)型;三等再細分為九級,包括兩個亞綱、四個亞類、三個亞型。基本形態(tài)綱分為宏觀形態(tài)類型亞綱(第一級)、陸地海拔與海底水深等級亞綱(第二級)。成因類分為主營力類型亞類(第三級)、主營力作用方式亞類(第四級)、物質組成與巖性亞類(第八級)、地貌年齡亞類(第九級)。形態(tài)型分為組合形態(tài)亞型(第五級)、微形態(tài)亞型(第六級)、坡面形態(tài)亞型(第七級)。
在編碼設計上,該標準采用11位數字和字母組合編碼方式,其中主營力類型亞類為2位數字,宏觀形態(tài)亞綱、陸地海拔與海底水深等級亞綱、主營力作用方式亞類、組合形態(tài)亞型、微形態(tài)亞型、坡面形態(tài)亞型均為1位數字,物質組成與巖性亞類為1位字母,地貌年齡亞類為2位字母數字組合碼。
不同的比例尺下體現的層次和代碼數不同,具體比例尺與代碼數量對應關系如下:1:400萬地貌圖體現到組合形態(tài)亞型一級,即6位代碼;1:100萬地貌圖體現到坡面形態(tài)亞型一級,即8位代碼;1:25萬地貌圖體現到物質組成與巖性亞類一級,即9位代碼;1:5萬地貌圖體現到地貌年齡亞類一級,即11位代碼。
該標準的制定將填補我國地貌類型分類與編碼領域統(tǒng)一規(guī)則的空白,滿足我國資源普查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對準確地貌分類和統(tǒng)一編碼方案的迫切需要。為地貌研究的進一步推廣和數據聯合等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礎。
附件下載: